好文好圖用作善意分享。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必當刪除。連絡電郵: geegeelooloo@gmail.com

11/3/18

金庸身後的評說 (1924~2018) (11/02/18)

查良鏞,(1924年3月10日-2018年10月30日) 筆名金庸,浙江海寧人,武俠小說泰斗,1948年移居香港。2018年10月30日下午,金庸於香港養和醫院逝世,享壽94歲。

自1950年代起,其以筆名「金庸」創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,包括《射雕英雄傳》、《神鵰俠侶》、《倚天屠龍記》、《天龍八部》、《笑傲江湖》、《鹿鼎記》等。

歷年來金庸筆下的著作屢次改編為電視劇、電影等影視作品,對華人影視文化可謂貢獻重大。

這亦奠定其成為華人知名作家的基礎,素有“有華人的地方,就有金庸的武俠”的稱讚。

金庸早年於香港創辦《明報》系列報刊,並在1980年代涉足政界,曾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。他因其優秀的小說作品而被稱為「香港四大才子」之一,後與古龍、梁羽生合稱為“中國武俠小說三劍客”。

***以下摘自美國之音網路新聞***

著名香港小說家、香港《明報》創辦人查良鏞在辦公室里手持他的著作《書劍恩仇錄》。 (2002年7月29日)

華盛頓 — 中國武俠小說大家金庸在香港去世,終年94歲。這位記者出身的小說家,其作品乃至為人,無論身前身後都引起了很多評論,波及兩岸三地乃至整個中文世界。今天的媒體觀察,我們來看看金庸去世引發的迴響。

金庸(查良鏞)從上世紀五十年年代開始就寫武俠小說,他的一系列作品包括笑傲江湖、書劍恩仇錄、射雕英雄傳、天龍八部、倚天屠龍記、神鵰俠侶、鹿鼎記等十多部作品,風靡中文世界,雅俗共賞,讀者無數,後來也據此出了很多影視作品,被譽為武俠小說大家(其他有梁羽生和古龍)。 2018年10月30日,金庸在香港去世了,媒體評論如潮,好評差評都有,那麼,圍繞金庸引起的爭議,主要在什麼地方?

好評如潮:說金庸是一代文學巨匠、武俠小說大家,“江湖”作品泰斗,作品影響深遠,影響華人世界幾百年。蓋棺論定:大寫的人一個。

批評者說:金庸晚節不保。中國學者溫克堅說:少年時讀其書有其樂趣,成年復翻其書已“基本無感”。 “作為政論家和公共人物的金庸”,雖然不乏人性流露和道義擔當時刻,但持守不恒,缺乏一致性,後期遊走於權力邊緣,圓融討喜,名利兩旺。 ”

金庸因寫小說寫出大名堂大名氣後,辦了明報,成了香港報人。明報後來培養出了一代人,成了香港報業的精英。寫而優則仕,從香港高級文化人華麗轉身,金庸最後進入政界成了政治人。

金庸的最後,成了香港特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委員,並在1984年到北京,見到了鄧小平,成為首位獲得鄧小平單獨接見的香港人。 1989年六四之後,金庸辭去了這個職務,結束其政治生涯,退出政治圈。金庸是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。

中國寫手王五四說:年少時的歡愉懵懂過後,要承認成人的疲軟無力,還好你收到了前,我們受到了啟蒙教育,就像年少時,我們遇到了一個有職業道德的老妓女,二十年後對你早無慾望,只是心存少年的感激。

中國作家劉仲敬說到了這點。他說:金庸後來誠實地說,他沒有把自己的小說當回事,也並不覺得武俠小說能算經典,粉絲的評價只是初戀效應,與其說源於其作品本身,不如說源於懷念青春的自然感情。

金庸父親查樞卿在五十年代初中共掌權後的“鎮反”中被槍斃了,金庸敢怒不敢言,作為中共派駐香港的大公報“記者”,他甚至不敢怒。他選擇了相逢一笑泯恩仇。王五四說:1981年7月18日,鄧小平會見金庸,向金庸道歉,微笑著說,“團結起來向前看”。金庸點點頭,說:“人入黃泉不能複生,算了吧。”

王五四說:“李敖曾痛罵過金庸的虛偽,我倒覺得金庸未必是虛偽,而是人共有的虛弱。”

中國旅美作家劉仲敬說:金庸“父親被槍斃的消息傳到香港,他都只敢偷偷哭泣,因為即使在佈滿歐洲人、南亞人和全世界各種團體的香港,他仍然沒有任何謀生能力,只能仰仗迫害者的施捨。”

劉仲敬發表在豆瓣上的這篇論金庸的文章已然不見。他說:“你至少要像趙紫陽一樣領導工作組,發動革命群眾鬥死親爹,或者像牛蔭冠一樣走在革命群眾前面,牽著親爹的牛鼻子遊街示眾,才能證明你已超越了資產階級的狹隘性和主觀性,水平高到足以理性客觀地分析社會的境界了。”

劉仲敬說,金庸作為社會名流,終於混到了可以享受統戰紅利的一天。他早就想投靠共產黨,是共產黨不肯要他。現在共產黨願意統戰他了,他自然求之不得。

“他參加《基本法》起草委員會的工作,處處為鄧小平說話。香港只是他避難的地方,他從來不是香港的一員。香港的未來和憲法形式,跟他沒有關係。”

不過,金庸在九十年代提出的香港政改方案中的一些條款,至今被香港民主派認識到還是有其道理甚至是“深謀遠慮的”。中央社援引香港民主派元老李柱銘的話說:後悔當年沒有接受金庸提出的方案。金庸擔任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,曾同查濟民(雙查方案)提出特首選舉方案,但遭到民主派反對。

由於民主派和北京都反對,這個方案沒有寫進基本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