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文好圖用作善意分享。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必當刪除。連絡電郵: geegeelooloo@gmail.com

10/7/15

(2015諾貝爾醫學獎) 「呦呦鹿鳴,食野之苹」 以青蒿素獲獎的屠呦呦 (10/06/15)

(李綺碧提供-09/07/17)


2015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,中國籍的屠呦呦。(取自推特)

中國籍的屠呦呦以發現「青蒿素」(artemisinin,又名黃花蒿素)成為治療惡性瘧原蟲所引發的瘧疾的特效藥,與其他2人共同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,不但成為獲得該獎項的第13位女性得主,也成為了首位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項的中國籍得獎者。


名字出自《詩經》

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中國浙江寧波。名字出自《詩經・小雅・鹿鳴》:「呦呦鹿鳴,食野之苹」,「呦(音同優)呦」就是鹿鳴的聲音。
21歲時,屠呦呦考進當時北京醫學院(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)的藥學系,所選擇的專業乃當時一般學生缺乏興趣的生藥學。
屠呦呦認為,生藥的專業讓她最有可能接觸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藥領域,在求學過程中,屠呦呦尤其對植物化學(Phytochemical)、本草學(Pents'aology)和植物分類學(phytotaxonomy)有著極大的興趣。大學畢業後被分發到中國政府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(現中國中醫研究院)工作至今。



1970年代,屠呦呦在中國中醫研究院攻讀。(美聯社)

發現青蒿素
1969 年,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了抗瘧藥研究的任務,屠呦呦領導的小組有系統的收集並整理歷代醫籍、本草、民間藥方,在收集了逾2000餘藥方的基礎上,編寫了以640種藥物為主的《抗瘧單驗方集》,並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。
歷經380餘次失敗,於1971年成功發現了中藥青蒿乙醚萃取物的中性部分,對瘧原蟲有100%的抑制率,隔年,屠呦呦從中分離得到了抗瘧的有效單體,並命名為「青蒿素」。


屠呦呦率領的小組發現了治療瘧疾的青蒿素。(美聯社)

據稱,「青蒿素」為一具有「高效、速效、低毒性」優點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藥,對各型瘧疾,特別是抗藥性瘧疾具有特效。



開始獲獎與被肯定

1977年3月,屠呦呦首次以「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」名義撰寫的論文《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——青蒿素》發表於《科學通報》,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。2年後屠呦呦以青蒿素獲得中國「國家發明獎」。
1981年10月,由世界衛生組織(WHO)在中國北京召開的國際青蒿素會議上,屠呦呦以首席發言人的身份進行《青蒿素的化學研究》報告,引發國內外代表的高度興趣。
WHO官員當時在報告會場中指出,理論上,任何一種新藥物都具有新的結構和它的作用方式,這樣才能延緩抗藥性的產生,具有較長的生命力。顯然,中國青蒿素是符合這一標準的。



1986年,「青蒿素」獲得中國一類新藥證書(86衛藥證字X-01號),1992年「雙氫青蒿素及其片劑」獲一類新藥證書(92衛藥證字X-66、67號),以及「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」。

與青蒿素畫上等號

外界對於屠呦呦在中藥方面的貢獻,多以其長達50多年的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中,帶領小組發現了青蒿素,她個人也因工作出色,在國家發明獎章、突出貢獻專家、全國先進工作者的獎項中屢屢獲獎。
更難能可貴的是,屠呦呦在2011年獲得了拉斯克-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(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),表彰她在青蒿素的發現及用於治療瘧疾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。


2011年,屠呦呦於美國紐約領取拉斯克-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。(美聯社)



今年已高齡84歲的屠呦呦,目前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,同時兼任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,在治療瘧疾及免疫疾病領域繼續研究,研製開發新藥,著有《中藥炮炙經驗集成》一書。
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,青蒿素作為治療瘧疾的藥物已成功挽救了無數的生命,其中,大多數是生活在全球貧困地區的兒童,屠呦呦以發現青蒿素獲得201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,實至名歸。


http://www.nature.com/news/anti-parasite-drugs-sweep-nobel-prize-in-medicine-2015-1.1850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