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文好圖用作善意分享。如有侵權煩請告知必當刪除。連絡電郵: geegeelooloo@gmail.com

12/7/23

蔣介石的歷史定位 (11/30/23)

同樣都是逃亡...

-------------

蔣介石的遷台三寶:黃金、故宮、人才(楊渡)

最近因阿富汗政權崩潰,總統帶著美金大逃亡,引發熱議。 越南阮文紹、菲律賓馬科斯重被論及。 台灣政壇不甘寂寞,蔣介石1949大撤退,也被對比為「1949帶著黃金大逃亡」。

要對比來看也可以,但不比不知道,一比嚇一跳。 你會看見蔣介石最為奇特而超越歷史的一面。


蔣介石帶給台灣有三寶:黃金、故宮、人才。

蔣介石確實從大陸搬走黃金。 第一趟搬走二百萬兩黃金,佔中央銀行黃金存量的一半,時間是1948年11月30日,當時徐蚌會戰(大陸名為淮海戰役)還在打,國民政府雖然敗局已定, 但戰爭打到1月才結束。 更何況,長江天險還橫在中共眼前,蔣介石居然已經開始把黃金遷移到台灣。 其後陸續遷台的黃金,加起來總共有四百多萬兩。


雖然看起來數量不少,但在戰火中,數百萬軍民的遷移運輸,戰爭物資的需要,各種陸海空軍種的使用,最後所剩不多。 1950年6月,蔣介石下令所有運回台灣的黃金,全部繳回國庫。 而依據台灣銀行的資料,這時繳回的黃金有108萬兩。 在舊台幣大貶值之下,新台幣的發行,就是靠著這些僅剩的黃金儲備,才能穩住大局。

第二寶是故宮文物。 第一批起運時間是1948年12月22日。 遷台文物合計:故宮博物院320箱,箱裡有3409件文物;其中古物295箱,圖書18箱,文獻7箱。 在南京的中央博物院則有220箱。 同時運送的,有中央圖書館的珍本60箱,這次主要是以明朝以前的刻本、校本、手抄本為主。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有120箱,它擁有最珍貴的甲骨與金石古文物。 此外還有外交部重要各國條約檔案60箱。 其後又運了兩趟。


這些國寶有多貴重呢? 2013年,米芾的畫作〈深山夜雨〉在紐約的拍賣會上亮相,起拍價是3,000萬美元。 相較之下,阿富汗總統帶走的1.7億美元,也不過米芾的六幅畫作而已,而故宮米芾的作品有七十一件。 更不必說朗世寧的畫作動輒上億,而故宮有六十四件。 其它的無價之寶更難以估計。

有了故宮,台灣終能因保存數千年文化瑰寶,具有中華文化的代表性,故宮也成為世界五大博物館。



然而,蔣介石帶給台灣最重要的國寶,是人才。 1948年11月29日,平津戰役開打之日,蔣介石就預感不妙,他召集朱家驍、傅斯年、陳雪屏等人開會,討論如何「搶救學人」,以避免學者為戰火所波及。

1949年大撤退的時候,陳誠為避免來台難民過多,無法負荷,因此規定要一定級別以上的學者、教師、公務員等,才發給入台證。 因此1949大遷徒來台130萬人之中,公務員、地方文官、知識分子、大學生等,約莫有三十幾萬人,其中不少原是大學老師、文人、作家,而當時台灣的高等學府 只有台大、台中農業學校(後來的中興大學)、台南工業學校(後來的成功大學)等,這些學養俱佳的知識分子值此亂世,無處可去,只有“高成低就”,到台灣 各地先謀取教職,求一個生存的工作再作打算。 台灣各地的師範學校、中學,甚至小學,都成為流離世代棲身的去處。


這些人才,包括了被畫壇譽為「中國現代繪畫導師」的李仲生,國畫大師、國學大師等。 還有後來成為大家的齊邦媛老師(她曾到台中一中教書)。 俊彥一時進入台灣中小學,為青年學子啟蒙,是何其幸運的文化盛事。

我寫《有溫度台灣史》的時候,細細回看這一段歷史,都不禁為蔣介石感嘆。 此君在世局尚未全敗之前,預先安排退路,黃金、國寶能安全撤退台灣,已屬稀奇,最重要的是,在那流離亂世,居然沒有忘記對人才的重視。 這是何等胸襟!

台灣因為他的長期戒嚴與連五任總統,批判他的不民主,但相對的,他竟能在數百萬大軍慘敗撤退,整個大陸喪亂的危局之中,沒有灰心喪志,仍不棄不餒 ,繼續奮戰,保有台灣為基底,重建台灣,再起生機。 這種意志力,絕對是古今少有的。

不要把蔣介石等同於那些流亡者,他為台灣帶來三寶:黃金、故宮、人才。 黃金、故宮,都交給國家;而三十萬人才大遷徒,為台灣帶來文化根底,更是任何流亡政權做不到的。

蔣介石的歷史定位,在兩岸問題尚未解決之前,絕對無法有定論。 因為他是造局者,而這一局內戰加冷戰的「雙戰格局」還未結束。 蔣介石的歷史定位,只能期待未來的大歷史了。 (作者為自由作家)

8/2/22

世界上沒有 圓滿無缺的人生~《飄》 (08/01/22)

 ~隨風而逝~

她49歲因車禍離世,一生僅留一部作品, 卻成為傳世經典——

《飄 - Gone with the Wind 》的作者瑪格麗特·米切爾傳奇戀情

《飄》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。該書作者瑪格麗特·米切爾, 一生只寫了一部作品,就是這本經典的《飄》。

而同書中主人公斯嘉麗一樣,瑪格麗特也曾經歷過曲折的感情路。

她在荳蔻年華裡,與一位年輕的少尉相愛。可戰爭奪去了他的生命, 童話般的戀情,化為心底的傷口。

後來她披上婚紗,嫁給了母親朋友的兒子。然而,他卻是個酒鬼, 風流成性,對她打罵凌辱

。三個月後,他們離婚了。此時,救她出苦海的不是別人, 而是婚禮上的伴郎約翰。

那麼,伴郎約翰帶給她的,又是什麼樣的生活呢?

她曾從童話的初戀跌落,從黑暗的地獄中掙脫。約翰終於將她接回了人間,讓她體會到了真切的溫暖。

約翰不僅給她生活上的體貼,更能夠欣賞、尊重她的才華, 讓她的靈魂也開始有所歸依。

那時,約翰供職於美聯社,是一名優秀的編輯。他早就傾慕瑪格麗特的才華,便鼓勵她繼續寫作,還幫她在《亞特蘭大新聞報》,找了一份記者的工作。

就這樣,瑪格麗特成了一名女記者,這是那個時代少有的。

她體重45公斤,個頭只有1米52,嬌小玲瓏。可她卻蘊含巨大能量,不僅能出色完成採訪任務

, 文筆也讓讀者和同行稱讚。

不久以後,她就成了報社的大牌記者。總編也對她讚賞有加, 甚至讓人將桌腿鋸短,來適應瑪格麗特的身高。


在充實、快樂的工作中,瑪格麗特終於再次恢復活力, 而她的第三段愛情也燃燒起來了。

這次她愛上的不是別人,正是懂她也愛她的約翰。

1925年,25歲的瑪格麗特,嫁給了30歲的約翰。婚後, 他們搬到了亞特蘭大一所三層小樓裡。

和她從小長大的莊園相比,這所小樓甚至有點簡陋, 瑪格麗特給小樓起了個別名——垃圾堆。

瑪格麗特·米切爾與約翰的舊居,被她親切地稱為“垃圾堆” 

然而,“垃圾堆”裡的生活,卻是溫暖而甜蜜的。夫妻倆在工作之餘 ,一起看書,一起寫作,一起暢談理想,“垃圾堆” 裡充滿了歡聲笑語。

約翰給了嬌妻極大的包容,甚至允許她不隨夫姓—— 這在當時的美國,可謂“離經叛道”。

瑪格麗特當了4年的記者,發表了129篇專題文章、 85篇新聞報導。她十分熱愛這份工作。

然而,因為一次意外,她的腳踝受傷,留下了後遺症, 無法再去採訪,便只好回家當主婦。

習慣了東奔西跑的瑪格麗特,突然像被關在籠中的小鳥, 心裡真是難受極了。

瑪格麗特·米切爾她只能一本接一本地看書,讓靈魂在書海中徜徉。約翰便不辭辛苦, 一趟一趟地去圖書館為妻子借書。

然而有一天,瑪格麗特再央求約翰借書時,他卻拒絕了。

不是因為他厭煩了跑圖書館,而是因為他看穿了妻子的心, 看到了她無處安放的才華。

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子,怎能甘於做一個家庭主婦呢?

於是,他對妻子說:“與其一本接一本地看別人的書, 你為什麼不自己寫一本書呢?”

瑪格麗特驚呆了,丈夫的話突然打動了她的心。

她想起了外婆講的那些故事,童年、少女時代的回憶, 潮水一般湧來……

她坐在約翰給她買的打字機前,文字便在她腦海中吵嚷著、擁擠著, 她顫抖著敲下了第一行字……

因為是第一次寫長篇小說,背景又是宏大的南北戰爭, 她寫起來毫無頭緒想到什麼情節就寫什麼情節。

據說, 她最開始寫的那章文字,其實用在了書的最後一章。

每當寫完一部分,丈夫就成了她的第一讀者。而約翰給出的意見, 總是既帶著鼓勵,又有專業建議,這讓她居然堅持寫了下去, 一寫就是8年……

而在這8年間,約翰不僅是她的讀者、他的老師, 還充當了她的秘書、她的編輯。

那時,約翰已成為廣告經理人,工作十分繁忙。然而, 每天忙完自己的工作,他仍堅持幫妻子整理書稿。

有朋友問他累不累時,他說:“我願放棄一切,去擁抱妻子的天賦。 ”

瑪格麗特·米切爾隨著小說的稿樣一頁頁加厚,夫妻的感情也越來越醇厚。

也許這部小說永遠不會出版,可那又怎麼樣呢?他們已經在這個過程中,獲得了沉甸甸的幸福。

1935年,一位有遠見卓識的出版商,敲開了“垃圾堆”的門。

他偶然聽說,有位家庭主婦在寫文章,並且是南北戰爭題材的, 便想親自登門拜訪。

瑪格麗特簡直不敢相信,自己第一次寫長篇小說, 就能引起出版商的注意。在約翰的鼓勵下, 她顫抖著將稿樣交給出版商。

出版商讀著讀著,手也開始顫抖起來。他意識到,這將是一部偉大的暢銷作品!當場跟這對夫婦簽了合同。

夫婦倆激動不已,他們加班加點編輯、校對,終於在第二年, 將完整的書稿,交給了出版社。

果然,《飄》剛一出版,便迅速風靡。人們被小說的情節所震撼, 被女主角的倔強與勇氣而感動,信件像雪片般湧來……彷彿在一夜之間,瑪格麗特成了一名巨星!

瑪格麗特·米切爾

1937年,瑪格麗特相繼獲得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。

1939年根據《飄》改編的電影《亂世佳人》上映, 轟動效應,獲得近十項奧斯卡獎。

瑪格麗特也從一位家庭主婦,搖身成為備受矚目的大作家, 頻頻出現在各類媒體上。而約翰則永遠站在她背後, 給予她默默的陪伴和鼓勵。

就這樣,瑪格麗特在第三段愛情中,尋找到了真正的自我, 彷彿是鳳凰振翅,翱翔天宇……

這,不是童話般的愛情給予的,不是煉獄般的婚姻磨練的, 而是真實可觸的塵世的幸福呵護而成的。

《亂世佳人》劇照

瑪格麗特一生只寫了這一部小說,被稱為“美國最偉大作品” 的小說。

幾十年來,《飄》成為文學經典,許多作家為它撰寫續集, 希望它永遠不會完結。

然而,瑪格麗特的生命卻再也沒有續集了。

1949年8月11日晚上,她與約翰看完電影散步回家, 一輛疾馳而來的汽車,將她撞飛。

她重重地摔在地上,溫熱的血從傷口湧出。漸漸地, 她聽不見愛人的呼喚了,她的靈魂就像那本書名:Gone with the wind……

隨風而去,她彷彿完成了一項使命,昏迷幾天后生命也消散了。她甚至還來不及對約翰最後說一次“我愛你”。

約翰心如刀割,淚流成河。瑪格麗特沒有為他留下孩子,而《飄》就是他們愛情的結晶。

在餘生,約翰一直守護著這個“孩子”,一直到他也歸於塵土……


     【 亂世佳人 】1939年經典名片

7/31/22

魯迅無性無愛守活寡的原配妻子 (07/31/22)

文筆真好,值得再三展讀。新時代的人寫不出這樣溫文爾雅的文字,清淡平鋪卻又深沉動人,在那個時代被絞碎的人生,血淚如何?

請靜看看這篇既讚亦嘆的文章

作者/朱安

下花轎時,我掉了繡花鞋,是凶兆。

光緒三十二年六月初六,我的大喜之日。五年後,我又見到他。嶙峋得清冷,而倨傲。

一月色淒寒。

蓋頭久久沒掀,燈花大抵瘦了,他坐在太師椅上,翻書,不語。

我瞥見牆角的一隻蝸牛,一點點向上爬,很慢,彷彿時間。

五年前,父母之命,我便成了周家的媳婦,年底完婚。他是江南水師學堂的學生,書香門第,祖父是京官,犯了錯,鋃鐺入獄,家道也便中落。我家為商,我長他三歲,似是一樁好姻緣。

成親在即,他卻要留洋日本,耽擱婚期。臨別,我隨周家人送行。他對我說,「你名朱安,家有一女,即是安。」


周家無女,從那時起,我就自認是周家的人。讓他安心,讓家安寧,是我畢生所願。

我等了五年。等待有朝一日,一路笙歌,他來娶我。可是,他遲遲不歸,杳無音信。

聽娘娘(紹興話,即婆婆,下同)和親戚說,他成了新派青年,囑我放腳,進學堂。

我四歲纏足,母親言,好人家的女子都是三寸金蓮,大腳醜陋鄙俗,不成體統。今我二十有餘,又談放腳,徒遺笑柄。自古迄今,女子無才便是德,身為女人,開枝散葉,打理家務才是分內之事,讀書識字非正業。

朱家傳統,容不得我挑戰。說到底,我不過是個小女子,舊時代的小女子。我唯一能做的,便是婚禮時往大如船的鞋裡塞棉花,沒承想,下轎時竟掉了,欲蓋彌彰。

牆角蝸牛仍在奮力上爬,夜緩緩地淡了。

我想起那年渡口,他對我說,家有一女即是安。

彼時的他,舉手投足都是文弱書生氣,不似如今,稜角分明。我心內有點憎恨起日本來,是日本之行讓他改變。我預感到世道變了,只是不知新世道,容不容得下一個我。

洞房花燭夜,彼此默然的一夜。一沉默,就是一輩子。三天後,他再度離家,去日本了。

2

宣統三年,也就是一九一一年,滿清垮台。我的婚姻,已經走過第五個年頭。

先生回國兩年來,先後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和紹興中學堂當教員,現在是紹興師範學校校長。

他從不歸家過夜,偶爾行色匆匆地回來,懷抱許多書,我看不懂。他和娘娘說話,說「國民革命」、「中華民國」,大抵是些國事,知我不懂,便不對我說。我沉默地聽,寂靜地看,他時而激昂,時而悲憤的模樣,我很喜歡。他是做大事的人。

我出街,街頭巷尾的茶館都是「革命」的說法,人們好像與從前不大一樣。像先生般不束辮的男人多起來,女人也漸漸不裹腳,天下亂了。

先生似乎小有名氣,路過酒肆藥鋪,常聽聞「週樹人」雲爾。我是驕傲的,因我是周樹人之妻。我亦是疼痛的,守著有名無實的婚姻,枯了華年。

先生是摩登人物,對這新氣象,自然是喜悅的。我卻是箇舊人。貼著「包辦婚姻」,邁著三寸金蓮,被風雲突變的世道裹挾著,顫巍巍地撞進新時代,往哪裡走,我不知道。晌午,我回娘家。先生去北平了,我不識字,托小弟寫封信。

先生樹人:

不孝有三,無後為大。望納妾。

妻朱安一九一四年十一月。

先生未復,聽說動了怒,說我不可理喻,不可救藥。

正如下花轎時掉鞋,在他面前,我如履薄冰,卻總是弄巧成拙。我是愛他的,甚至允許他納妾,可他不懂。只有娘娘疼惜我,打理周家上下多年,我不像周家媳婦,更似周家女兒。

一九一九年,先生為了事業舉家北上赴京,我於是離了這江南水鄉,離了娘家。一別,竟是一世。

「未嫁從父,既嫁從夫,夫死從子」,我的人生依附於丈夫,他是大器之才,命運繫於國運。我的一生,便在天翻地覆的歷史洪流中,顛沛流離,支離破碎。人生盡處是荒涼。

3

北平只有老鴰憔悴的哀叫,日子裡滿是乾枯的味道。

我們住在二弟周作人處,弟媳信子是日本人,作人留洋日本時「自由戀愛」而結合。她思想進步,又懂寫字,深得先生喜愛。來到北平我才知,先生聲名竟如此顯赫。來訪者絡繹不絕,有學生,也有大人物。每遇客訪我都居於後屋,他應該不想我出面待客。先生由內而外都是革新,只有我是他的一件舊物。

今日我在後屋時,作人走進來。 「大嫂,你怎麼一個人在這?」

我笑了笑,沒有答。

「大嫂真是安靜之人啊,這麼些天都沒聽你講過話。」他的聲音裡有舊日時光的味道。

我想了想,說:「作人,你教我認字吧。」

「好啊!聽大哥講,我只當你頑固不化。既然你追求進步,我斷然全力助你。」

他寫下八個字:『質雅腴潤,人淡如菊』。 「形容大嫂,恰如其分。」

後來,每當先生待客,作人便來後屋教我寫字,有時也與我交談。十幾年的婚姻,我心如枯井。作人似是井底微瀾,讓形容枯槁的時日芳草萋萋。

「大哥現在教育部供職,也在北大教書,不叫周樹人,叫魯迅,是著作等身的大文豪,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領袖。」

「大嫂,你雖是舊式婦女卻不愚鈍。你很聰慧,大哥不接受你或是先入為主的偏見,以為婚姻自主就是好。」

「事實上,你也看到,信子是我自己選擇的妻,她揮霍無度又常歇斯底里,大哥一味崇洋,未免太過激進。」

「大哥是成大事之人,歷史恰到岔口,所謂時勢造英雄,他定會青史垂名。社會規範劇變,總有人成為犧牲品,龐然歷史中,小人物的疼痛無足輕重。歷史會忘了我們的。」「………    。」

斑駁的時光疊疊錯錯。在北平八道灣的四年,是我人生中唯一的陽光。無論如何冰冷漠然的人,在暗如淵壑的生命裡,總有一次,靠近溫暖,靠近光明。

生是修行,緣是塵路的偈誥,因這來之不易的剎那芳華,我忘記哀傷,忘記幽怨,得你,得全世,得一世安穩。

然而,滿地陽光涼了。

作人與先生決裂,因先生偷窺信子沐浴。

人生如紙,時光若刻,涼薄薄涼,夫復何言?

結髮十七載,未曾同居,現在竟窺弟媳,大約是為「新」。

先生料我不識字,書信從不避我,我於是看到作人遞來的絕交書。

魯迅先生:

我昨天才知道——但過去的事不必再說了。我不是基督徒,卻幸而尚能擔受得起,也不想責誰——

大家都是可憐的人間。我以前的薔薇的夢原來都是虛幻,現在所見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。我想訂正我的思想,重新入新的生活。以後請不要再到後邊院子裡來,沒有別的話。願你安心,自重。

先生被迫遷居,臨行對我說,留在作人家,或是回紹興娘家。

我不說話。

兩行清淚,驚碎長街清冷。

他們兄弟二人已然恩斷義絕,此地可堪留我?若回紹興,我便成休妻棄婦,給朱家蒙羞。

世人都說先生待我好,誰知我吞下多少形銷骨立的荊棘?

我一輩子,無論多難,只哭過兩次。那是一次。

娘娘心疼,勸先生:「你搬了家,也要人照料,帶著她罷。」

先生瞥了我一眼,清冽而凜然。

那年渡口,早已物是人非。往事倒影如潮,歷歷湧上心頭。花自飄零水自流。

4

磚塔胡同六十一號,先生與我的新居。我是歡喜的。興許這樣的獨處,可以拯救我。

先生肺病,終日咳得厲害,只能吃流食。

我寫信給娘家小弟,託他去東昌坊口的鹹亨酒鋪買鹽煮筍和茴香豆,那是先生最愛的小食,寄過來,我磨碎煮進粥裡。先生好一點後,我常走十里路去「稻香村」,這間南店北開的糕點鋪,自製各式南味糕點,是先生極鍾情的。先生恢復得很快,待我亦不似原先淡漠,甚至將我的臥室作為書房,莫不是一種恩賜。

家裡又開始賓客如雲,我不再避諱。一切向好。直到,她出現。

高顴骨,短髮,皮膚黑,個子很小,標準嶺南人長相,說話不會翹舌。先生講新國文,久居北平,京腔很重,有時糾正她,她便撒嬌似的說「講乜嘢(粵語,即說什麼)?」

先生笑,眉山目水間的情意展延,是我從未見過的溫暖。

女孩幾乎天天造訪,先生比任何時候都快樂。他放心我不識字,日記和書信都放在臥房桌上。我於是知道,女孩叫許廣平。

她給先生寫很多信,濃情蜜意溢於言表。我不明白,大抵又是新人做派。

那日,女孩坐在客廳,我斟茶給她:「許姑娘,喝茶。」

歲月如水人如茶,顧盼之間,雲煙四起,藏住多少曲折心思。

我不過是想提醒她,誰才是這裡的女主人。無論如何,她是客。

許廣平抬眼看我,一個眼睛裡燈火閃映的女人,笑容像清晨簇新的陽光。她太年輕了。我已年逾不惑,年華驀地在眉眼間輕輕凋謝。

青春是一闋流光溢彩背後本能的張惶,有女人的地方,就有爭鬥。可我,不戰而屈。

我默默轉身回臥房,聽聞先生說,「她是我母親的太太,不是我太太。這是母親送我的一件禮物,我只負有贍養義務,至於愛情,我並不知。」

我的心彷彿被捅了一下,綻出一個血泡,像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。先生何等睿智,又如此愚鈍。我是大家閨秀,是舊式女子,不擅辭令,不懂表白。

於我而言,愛是生活,是死生契闊的相依相隨,是細水長流的飲食起居。

我以為,經年的忍負與犧牲或可換來先生的一抔柔情,沒承想,我的深情卻是一樁悲劇,我的愛情亦是一場徒勞。

世界變了,所有人都只當我是舊中國落伍、無望的一代,誰知我曾不斷衡量與丈夫的關係,嘗試了解新世界。

我終是背負著命運十字架,隨波逐流。

外面兀自歡聲笑語,許廣平說,「這是一場費厄潑賴(英語fair play的音譯,即公平競爭)。」

我聽不懂。恍惚間,滿世喧囂折盡。

5

「三一八慘案」讓北平風聲鶴唳。手無寸鐵的年輕人被段祺瑞政府兵打死,橫屍街頭。國難當頭,無以家為,哀歌響徹北平。

先生沒日沒夜地撰文,煙不離手,身體每況愈下,我心疼他。段政府下通緝令,先生走了,留下一句:「朱安,好生過。」

青燈黃卷度殘生,記憶煢煢。

一九三六年深秋,日本佔了東三省,北平局勢緊張,山雨欲來風滿樓。

許廣平寄信給我:「先生逝於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時二十五分。」展信,淚不可遏。

我一輩子流淚只有兩次,那是第二次。

枯等三十年,他活著,我就還有個盼,如今,陰陽兩隔。我是將熄的炭火,他是唯一的餘溫,皮之不存,毛將焉附?秋雨瀟瀟,把我心裡淒淒的疾風澆得濕漉漉。

緣分清淺,怨不得時過境遷。

後來,日本侵華,娘娘仙逝,日子更艱難了。許廣平接濟我,懷著對失敗者的同情,到底是不屑。在她眼裡,我不過是「舊社會給魯迅痛苦的遺產」。

歷史喧囂,容不下我。

家徒四壁,一日兩餐,只有湯水似的稀粥,就幾塊醬蘿蔔。我想起先生的藏書,或可換錢維持生計。

先生一生,撰文不計其數,卻沒有一個字是關於我,何其悲涼。

時間都在他人筆尖上,獨獨把我遺忘。

午時,數年庭院深深,門可羅雀的家裡來了客。

「我們是魯迅先生的學生,今日聽聞您意欲出售先生藏書,特來關囑您萬萬不可,魯迅遺物無價,須妥善保存。請您三思。」

「您是舊時代的人,沒有文化,不懂先生作品的價值。先生是民族英雄,是新時代的先驅和領袖,他的遺物一定要保存!」

意氣風發的學生慷慨激昂,我推開面前寡淡的米湯,放下筷子,定定地看著他們:「你們只說先生的遺物要保存,我也是魯迅的遺物,誰來保存我呢?」

倚欄愁空悵,恨三千丈,何處話淒涼。

尾聲

日本投降,北平無戰事。

時光越老,人心越淡。

獨臥病榻,回望滿盤皆輸的人生,我看到牆角一隻小小的蝸牛。

我們是老朋友了,紹興老家的新婚之夜,也有一隻蝸牛陪我捱過。它那麼努力地從牆底一厘一厘往上爬,像我一樣,爬得雖慢,總有一天會爬到牆頂。

可我現在沒力氣了,我待先生再好,也是枉然。

我們這些時代波濤中的小角色,大人物身邊的小人物,生存便已是一種枉然。

過往的歲月教會我,人的一生中有一個字,冷,徹骨的冷。

所以我會在星稀的冬夜,點一堆火,慢慢想你。想起風陵渡口初相逢,那個清癯疏淡的少年對我說,「你名朱安,家有一女,即是安。」

註:

本文作者/李夢齋(朱安)

魯迅的原配妻子,無性無愛的守活寡四十一年,可憐又可佩的寫下這篇可讚又可歎之文。


6/26/22

徐增平喝酒喝出了千秋大業 (06/23/22)

 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號是徐增平喝酒喝出了千秋大業 


6/24/22

《患難始見民族真情》(06/22/22)

在某些數典忘祖的人眼中,現在的兩岸關係,宛若世敵寇讎,血脈情感似乎被拋諸腦後,蕩然無存了。今天讓我們回顧一段令人動容的真實歷史,情節是敘述兩位彼此仇恨,不共戴天達50年的傳奇大人物,在風燭晚年時,面臨一件攸關民族利益的突發事故,兩人竟然屏棄前嫌,互信不疑的通力合作,挽回民族至上的尊嚴。

這個故事源於70年代的「越南戰爭」,1973年1月27日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《季辛吉》與北越代表《黎德壽》的奔波下,歷經幾年打打停停的談判,在全球數百家媒體的面前,「巴黎和平協定」終於簽署了,戰爭就此結束,只不過二年後的1974年12月,北越還是撕毀協議,再度揮師南犯。就在停戰初期,身為南越靠山的美國,在撤軍回國之前,將所有海軍的艦艇與軍備,全數遺贈給南越。

南越獲得數量龐大、裝備先進的艦艇後,企圖憑此佔據資源豐富的「南中國海」諸多島嶼,1973年9月南越總統《阮文紹》宣佈,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中,部份島嶼為南越所有,並公開劃入版圖。 1974年1月15日南越的驅逐艦「李常傑號」,侵入南沙群島的永樂島海域,砲擊在鄰近甘泉島作業的中國漁船,跟隨其後,二艘驅逐艦「陳慶瑜號」與「陳平重號」,以及護航艦「怒濤號」等,在1月19日上午,堂而皇之地入侵,並派員上岸佔領金銀、甘泉二島,最終實際佔領南沙、西沙合計共6個島嶼。

中國大陸獲悉後,調遣擁有45艘攻擊艦的「東海艦隊」,派出最具殺傷威力的24艘,在1月19日當晚20時許,自浙江寧波母港整軍出航,大陸「中央軍委」按航程計算,如果借道台灣海峽,翌日清晨前可駛抵南海,奪島反擊效果最佳,繞道太平洋尚需浪費一日的時間,但按當時兩岸的不成文慣例,共軍只要進入台海,即視同作戰,國軍可不待請命逕予攻擊,軍情如此急迫,解放軍上下無人敢拍板,最後只有緊急請示《毛澤東》,在聞訊後毛立刻指示總理《周恩來》循第三管道「熱線」聯繫台灣當局,緊急徵求同意借道台海(註:新加坡當時正與台灣籌劃「星光計劃」,為避免兩岸誤判,因此分別搭設聯繫熱線)。那時的《毛澤東》健康狀況極差(二年後過世),出門必需有人左右攙扶才能行走,在焦慮攻心之下,他囑咐隨行醫護人員用擔架抬他,一行人浩浩蕩蕩,疾馳抵達「八一大樓」的中央軍委戰情中樞,整棟大樓燈火通明,就等台灣當局的回復,等待過程中,不時有人(包括周恩來)向他進言,萬萬不可藉道台海,當東海艦隊駛入後,台軍如果在兩端出入口及岸側設伏,萬砲齊發,艦隊將全軍覆沒,最後,《毛澤東》以一番話做了最後的定奪:「老蔣,我了解他,在民族大義面前,我信得過他」。

接獲第三管道的「熱線」後,時任行政院長的《蔣經國》先生,率同國防部長《高魁元》、參謀總長《賴銘湯》,箭速奔抵士林官邸,向先總統  蔣公稟報事態,  蔣公徵詢兩位軍政要員的意見,得到的答案是「千萬不能同意」,原因是東海艦隊24艘攻擊艦進入台海後,如果一字排開,艦砲掉轉向左齊發,台灣沿海所有重要設施,將毀於一夕,經濟成果片甲不留,再諮詢  蔣院長的看法,院長答以「願賭一回」,  蔣公最後裁示:「我信得過老毛的民族氣節」,並且當場下達參謀總長《賴銘湯》二項命令,確實遵辦不得有誤:(1)徵詢解放軍,兵力如果不足,我軍全力支援,(2)調集全數備有探照燈的艦(船)隻,在台灣海峽緊靠我側一字排開,東海艦隊通過時,所有探照燈齊開,替他們照明指路,艦隊安全通過後立刻來報。

這段讓人很難置信的歷史典故,一般被稱為「西沙海戰」。大陸東海艦隊借道台海,長驅直入南中國海,完全出乎南越軍的預料之外,因此,不到二個小時的戰鬥,便擊沈其護衛艦一艘、驅逐艦三艘,擊斃100餘人,俘擄48人,越南軍霎時狼狽逃逸,無影無蹤。這是兩岸分隔以來迄今,基於民族大義,空前絕後的一次攜手抗敵,不但共同捍衞了中華民族的尊嚴,同時也告訴我們:「只要是一家人,沒有不可拋棄的仇恨」,蔣、毛兩位老人家做得到,我們沒有理由做不到。

      許煥欽   撰於2018年8月17日。

6/22/22

『同仁堂』大藥房 (06/18/22)

康熙皇帝得了一種怪病,宮中禦醫把所有的名貴藥材都用遍了,就是不見病情好轉,他一怒之下停止了用藥。

這天,康熙獨自出宮微服夜遊,來到一條街上,發現有一個小藥舖。此時,已是夜深人靜,小藥舖裡卻燈火通明,還聽到那裡傳來琅琅的讀書聲。康熙心想,宮中禦醫不過是一些庸才,沒有什麼真本事,真正的人才還是在民間。

自古道:小藥舖內有人參。我何不來這裡看看?於是,康熙便上前敲門。

進屋後,康熙見一個四十多歲的人正在燭光下夜讀,猜想,他一定是這小藥舖的郎中了。

郎中見有來客夜訪,便問:閣下深夜造訪有何見教?

康熙說:深夜登門,多有冒昧。只因我得一怪病,渾身發癢,遍體起紅點子,不知是何原因?

請了好多名醫,都沒有治好,先生能不能給看一看?

郎中說:好,請你脫去上衣,讓我看一看。

康熙脫去上衣,郎中只看了一眼便說:

閣下不必擔心,你得的不是什麼大病。只是你平日吃山珍海味太多了,再加上長期吃人參,火氣上攻,因此起了紅點子,以致發癢。

康熙問:此病能根治嗎?

郎中很肯定地說:不難,只要用些藥就會好的。

說著,便伸手抱起木架子上的一個罐子,鋪開一個包袱,把罐子裡的藥全部倒出來,足有七八斤重。

康熙不覺一愣說:先生,這麼多藥,我一次要吃多少才行?

郎中笑道:這是大黃,不是讓你吃的,你拿回家去,用這八斤大黃,煮水百斤,放入缸內,等水溫適中,便入缸洗浴,少則三次,多則五次,即可痊癒。

康熙心想:宮中禦醫那麼多奇方妙藥都不管事, 莫非他這不值錢的大黃能治好我的病?

郎中見康熙面有疑色,便笑著說:閣下請放心,我決不會訛你錢財,這藥你先拿去一用,治不好病,我分文不收。

康熙說:好,若能治好我的病,定有重謝。

康熙回到宮中,按郎中所囑,如法洗浴。果然,他下到浴缸中,就頓時覺得渾身清爽、舒服,妙不可言。連洗三遍之後,竟然全身不癢,再一細看,身上的紅點子一個也沒有了。

康熙十分高興,第四天又微服來到小藥舖。

郎中一見康熙面帶笑容便知他的病全好了,於是故意說:閣下今天是送藥錢來的?

康熙說:正是,先生,你說要多少錢?

郎中哈哈大笑:見笑了,那天晚上見你半信半疑,我才故意說治不好病分文不收,如今病好了還是分文不收。

我見你氣宇非凡,只想跟你交個朋友罷了,請問,閣下尊姓大名?

康熙微微一笑:學生姓黃,字天星,一介書生。

郎中一聽高興地說道:我叫趙桂堂,也是一個窮書生。

父親立志讓我金榜題名,光宗耀祖,可誰知天不遂人願,多次名落孫山,如今只好在京城開一個小藥舖,一面行醫,一面攻讀,希望有朝一日能來個魚躍龍門。

康熙說道:趙兄,常言說,榜上無名,腳下有路。依你高超的醫術,我可以力荐你進宮擔任禦醫, 豈不是魚躍龍門了嗎?

趙桂堂笑了笑說:你錯了。我以為,行醫者應為普天下百姓著想,為他們排憂解難,進皇宮當禦醫,儘管享盡榮華富貴,可不能為天下老百姓治病,非我所願,醫有何益?

康熙一聽,不禁說:趙兄的德才令我佩服之至,仁兄,請恕我直言,既然你屢考不中, 何不安下心在醫道上大展前程?

趙桂堂說:我也是這麼想呀,只是行醫也非易事,我沒有這麼多的本錢,空有凌雲之志,也難有大的發展前程。

老兄,你若日後發了大財,資助我一把,幫我建一座大藥堂,也算我沒有白給你看一次病。

康熙一聽毫不猶豫地說:若真要建藥堂,叫什麼名字好呢?就叫『同仁堂』吧,你看這個名字怎麼樣?

趙桂堂見他當真,便笑著說:剛才我是一句玩笑話,你莫當真。再說,建大藥堂需一大筆錢,誰知道你何時才能發大財呢?這是雲彩邊上的事,遠著哩。

康熙說:眼下不妨試試。說著從桌子上拿起筆來,順手寫了一張字條,又蓋上印章,然後說:趙兄,明天你到內務府衙門去一趟,那兒有我的一位朋友,說不定真能管事,說完,告辭而去。

趙桂堂看著匆匆離去的黃先生,心想這還是個怪人呢。

第二天,趙桂堂忍不住好奇的拿著字條找到內務府衙門,遞上字條不一會兒,就出來一個太監,把趙桂堂領進門內,走過一所院子後,又來到一個大屋子前,太監打開屋門,朝裡面一指說:趙先生,這些夠不夠你的藥錢?

趙桂堂定眼一瞧,不由大吃一驚,只見滿屋子全是白花花的銀子,他一下子呆在那兒了 。

這時,只聽太監說:趙先生,萬歲爺有旨,你給他看好了病,分文不收,他要送你一座『同仁堂』,你如願以償了吧。

趙桂堂這才如夢初醒:原來自己並不介意要跟他交個朋友的黃兄,竟是當今皇上,真後悔當初自己的荒唐,怎麼一點兒也沒有察覺出來。

果然,沒過幾天,一座大藥舖拔地而起,取名『同仁堂』。

趙桂堂搬進新居開業典禮之時,怎麼也沒想到康熙皇帝竟親自前來祝賀,慌得趙桂堂束手無策,不知如何是好。

康熙笑著說:你莫要心慌意亂,你的藥錢我可是還上了,下次再看病,你仍得分文不收呀。

從此之後,北京城便有了一個很有名氣的『同仁堂』大藥房。

這是一個真實故事,讀此文帖也告訴我們:人正,心正,人善,心善,定有福報。


6/6/22

他是台灣原住民的驕傲 (06/05/22)

這位面帶靦腆的英俊青年是台灣鄒族原住民子弟 ,名字叫楊世豪 ,他技藝了得,他的技藝帶著濃濃的哲學味道,令人讚賞不已,是台灣原住民的驕傲 。

5/7/22

「大清第一美人」 富察皇后有多美?(05/02/22)

 

王羽80年人生謝幕! "獨臂刀王"代表作已成追憶! (05/02/22)

 資深武俠影星「獨臂刀王」王羽今早於台北振興醫院病逝,享年80歲。長女王馨平在社交媒體宣布有關消息,指感到「萬分悲痛」,又形容父親「經歷了六年與病魔搏鬥之後辭世」。  








3/5/22

朴槿惠1000天的囚徒生活 (03/03/22)

住12平米單間,每天6點半點名,獄中生活卻令人羨慕?出獄後她怎麼樣了?

2/10/22

蔣家秘密檔案 (02/08/22)

 以下報導摘自台灣啟示錄網絡

谷愛淩父母真實身份曝光 (02/08/22)

 以下報導摘自"快看資訊"網絡

後宋美齡時代 母子過招七十回 (02/08/22)

 以下報導摘自台灣啟示錄網絡   

2/9/22

宋氏三姐妹之美麗與哀愁 (02/08/22)

以下報導摘自台灣啟示錄網絡 

1/6/22

梁啓超的二房 : 王桂荃女士 (01/03/22)

今天,講一位中國媽媽的故事,她出身卑賤,一生苦命,尤其到了人生終點,她孤獨而淒涼地離去,可她為中華民族留下的,卻是最寶貴的財富!她,就是王桂荃。

1886年出生的她,一生都是一個苦命女人。自幼家境貧寒,生活坎坷,她出生不久,便失去了母親。父親續弦不久,竟又不幸暴病身亡,那一年她只有4歲,繼母相信算命先生胡謅,覺得她命硬克父母,因此對她愈加百般虐待,失去雙親的她,就此過著寄人籬下的淒涼生活。

6歲,王桂荃不幸被人販子拐賣,5年裡,輾轉了四戶人家,吃盡了被打罵的苦頭。最後,她成為禮部尚書府中的丫頭,尚書有個堂妹叫李蕙仙,在尚書主持下嫁給了一書生,王桂荃成為陪嫁丫頭。她不知道,這將是她一生命運的轉折,因為小姐李蕙仙嫁的這個人,叫做梁啓超。

李蕙仙和梁啓超成婚17年,生下二女一男,這唯一的男丁便是梁思成,可是自小身子孱弱,家裡人瞧著,並不像能長大成人的樣。李蕙仙看在眼裡,愁在心裡,唯恐不能維繫梁家香火,而她自己因多次生產身子受損無法生育,於是,李蕙仙便想到,按封建社會那一套,讓陪嫁丫頭王桂荃,為梁啓超做通房丫頭。

那時的王桂荃,早就在多年顛沛流離中,被磨練的聰明勤快。李蕙仙體弱,梁家裡裡外外都是王桂荃操持,一家老小的飲食起居,都是王桂荃一力支撐。所以在李蕙仙的安排下,王桂荃和梁啓超有了夫妻之實,並且,她為梁啓超接連生下了6個兒女。但,她一直未能得到梁啓超的承認。

因為,梁啓超不能違背他倡議的「一夫一妻」,一直不肯將王桂荃納為妾室。多少年裡,王桂荃不光不能得到妾室名分,梁啓超還要求孩子們,只能喊王桂荃為「王姑娘」或者「王姨」,包括王桂荃生養的6個孩子。

多年勤勤懇懇為梁家卻不能有名分,對一個女人來說,這是最大的隱痛。自己親生的孩子,卻不能叫自己一聲「娘」,對於一個母親來說,這是最大的殘忍。做女人,她命苦,當母親,同樣苦。

可不管自己如何苦,王桂荃不會苦家人,更不會苦孩子!她未曾提及過一句要名分的事,對此毫無怨言,孩子不叫自己娘,她以一個「保姆」的身份存在著,卻不辭勞苦,伺候梁啓超雙親、妻子,還有全部的9個孩子。

梁啓超14年流亡時期,梁家最淒涼的時候,大大小小的家務,無一不是她咬著牙扛下來。在艱難的境地裡,她的堅強獨立,深深地影響了梁家每一個孩子。

梁啓超不讓孩子叫王桂荃母親,可因為她對兒女們太好,他們總是偷偷地叫王桂荃「娘」,叫李惠仙「媽」。梁思成是李惠仙的親生兒子,可他小時候對生母感情不深,對王桂荃這個「娘」卻是十分尊重關心。

他常常說:「娘是個很不尋常的女人。」小時候,梁思成考試成績不好,李蕙仙氣急了,要抽他。一旁的王桂荃急壞了,沒多想就一把將梁思成摟到懷裡,正在氣頭上的李惠仙沒收住手,綁了鐵絲的雞毛撣子,一下下狠狠抽到王桂荃瘦弱的身上。

這番「護子情深」,讓梁思成記住一輩子,更讓他銘記的是「娘」的諄諄教誨。王桂荃雖然沒有讀過書,卻深知學問品性對一個人的重要。這件事後,她拉著梁思成,用很溫暖的話循循善誘:「成龍上天,成蛇鑽草,你看哪樣好?不怕笨,就怕懶,人家學一遍,我學十遍,馬馬虎虎不刻苦讀書,將來一事無成,看你爹已經足夠有學問,一有時間,還不停地讀書。」

為了引導梁思成好好讀書,王桂荃還以身作則,從目不識丁到學會一口流利東京話,用自己親身下的苦功夫告訴梁思成,孩子,好好努力。從這後,梁思成再也沒有馬馬虎虎,多年後他在中國建築界取得巨大建樹。

李蕙仙的兒女,是梁思順、梁思成、梁思莊,王桂荃的兒女,則是梁思永、梁思忠、梁思達、梁思懿、梁思寧、梁思禮。無論是否親生,王桂荃對每個孩子視如己出地愛,看梁家子女回憶錄,最讓人動容的,就是對「娘」的溫情。

梁思成講到「娘」在這個家裡不容易:「她對我媽和我爹的照顧無微不至,對我媽更是處處委曲求全,媽對傭人很苛刻,動不動就打罵罰跪,娘總是小心翼翼地周旋其間。她是一個頭腦清醒、有見地、有才能,既富有感情又十分理智的善良的人。」

梁思莊並非王桂荃親生,從小卻總是牽著「娘」的衣角走路,洗澡一定要「娘」給洗,不然就哇哇大哭。十歲梁思莊染病住院,嗓子發炎嚴重,是「娘」在身邊日夜守著。後來,在「娘」無微不至的照顧下,梁思莊活了下來。但因傳染病太兇,「娘」不到九歲的親生女兒,病逝了。

這是王桂荃一生中最大的打擊,可她白天仍盡心盡力地伺候一家人,只在夜裡躲在廁所偷偷抹眼淚。甚至,她將更多的愛傾注給梁思莊,梁思莊生女兒時難產,生死難料,王桂荃急火攻心,從天津冒著三伏酷熱,一路坐火車奔波到廣州守護,在產房外等了十幾個小時,直到醫生用產鉗夾出外孫女。這就是王桂荃為人母,帶給梁家所有孩子的愛。

李惠仙逝世後,1929年梁家遭逢巨大變故:梁啓超病重逝世。臨終前,梁啓超拉著王桂荃的手:「對不起,這輩子,我讓你受苦了,孩子們就拜託你了。」王桂荃堅定地說:「先生放心,孩子們有我呢!」

梁啓超這一走,梁家所有人的生計,全都壓在王桂荃一人肩頭,因為他沒有給王桂荃留下多少財產,卻給她留下了9個需要照顧的兒女,這是一份沈甸甸的責任,年長的剛剛成家不少地方還需「娘」幫助,成年的還尚在讀書進修,最小的梁思禮才4歲,生活費學費都需要依賴王桂荃,她是梁家所有人的唯一後盾。

而王桂荃沒有辱沒梁家書香門第的名聲,她千方百計拼盡全力供子女們上學,把家裡所有的錢,都用在子女教育上,她還接各種髒活累活,就這樣一分分積攢,最後編織成讓子女飛翔的翅膀:她將梁思莊送去加拿大麥吉爾大學,將梁思忠、梁思永送去哈佛,將梁思寧、梁思達送去南開,接著她變賣家產,又不惜放下自尊借貸,為梁思禮、梁思懿湊足去美國讀書的費用。

這個神奇的女人,把9個子女的大家庭承擔下來,她給中國的教育史上,寫下了最濃墨重彩的一筆:梁家六子三女,個個成龍成鳳,思順,詩詞研究專家,中央文史館館長;思成,著名建築學家、中科院院士;思永,中央研究院院士;思忠,抗日英烈;思莊,著名圖書館學家;思達,著名經濟學家;思懿,中國紅十字會對外聯絡部主任;思寧,革命家;思禮,火箭控制系統專家、中科院院士。

一門三院士,九子皆才俊,這大概是中國最精英的家庭,這大概是中國最成功的母親,因為古往今來,世間僅此一家!

是王桂荃,繼承梁啓超的家訓遺志,她以迎接生活磨難和考驗的勇敢,為子女們帶去獨立自強的精神;是她以溫和樸素的話語循循善誘,讓孩子們發奮苦讀,走向一條精英之路;更是她,以無堅不摧的母性和堅強胸懷,帶著孩子們度過了,令人無法想像的艱難歲月,成就了這段絕無僅有的中國教育傳奇!

而隨著孩子們一個個離家成才,家裡只剩王桂荃孤零零的身影,送最小的孩子梁思禮去美國時,已經鬢染白霜的她叮囑:「記住,學成報國。」家國情懷,就這樣傳遞到梁思禮的身上。

1949年梁思禮回國,王桂荃已然白髮蒼蒼,親自到天津碼頭迎接,因為沒有確切歸期,她在寒風凜冽的碼頭整整守候半個月。再後來,梁思禮,成為東風系列導彈的主要研發者,一位國家巨星,鑄就護國重器,這位母親,留給中華民族的太多太多......

生於舊社會,她是傳統的女子,卻沒有因傳統觀念,將任何一個孩子束縛在身邊:孩子為我生,並非為我而來。雖然圍著丈夫和孩子一生,可王桂荃並不是沒有自我、趣味和眼界。

她75歲,還能興致勃勃從北京隻身去杭州旅行,80歲,她讀書看報聽廣播,和已經成棟梁之材的子女們,交談國家大事,思路清晰一點都不落伍。活到老,學到老,言傳身教,以身作則,這就是王桂荃的教子之道。

為中國貢獻9位棟梁,而她卻苦了一輩子,直到生命的終點。 1968年,已經82歲的她,迎來自己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驗,因為是「梁啓超的老婆」,風燭殘年的她受到無數批鬥和羞辱,82歲高齡被驅趕在陰暗小屋,每天出來掃街,沒有醫護,只有謾罵和折磨。

這一年的某一天,這位飽嘗世間疾苦的偉大母親,孤零零離開了人世,因為全家被分離的原因,她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孩子最後一眼。後來據鄰居回憶,老太太不管掃大街還是乾髒活,她始終平靜,祥和。這是一個踏過無數風霜雨雪,走來的女人啊,這俗世的苦難和折磨,早就沒什麼是她不能承受!

一切都平息後,孩子們在梁啓超和李蕙仙陵墓旁,給王桂荃立了碑,並種下一棵「母親樹」,來紀念這位,培養出了多位國之棟樑的偉大母親,梁思成之女梁再冰寫下碑文:願夫人精神風貌長留此園,與樹同在,待到枝繁葉茂之日,後人見樹,如見其人。

以一弱女子之力,成一門九位龍鳳,最好的教育,是父母的言傳身教,所有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,比不過父母的以身作則。尤其是母親的影響,比爾蓋茨就說過,自己在母親那裡受教良多,得到的是「虔誠和善良」;著名作家金庸也說過,他對小說的人物內心深處探索,很多受母親的文化影響。

而王桂荃,從舊社會走來,卻沒有被舊思想束縛,以超凡堅毅和魄力,將兒女一個個送離身邊磨練成材。她用自己的一生告訴了世界,什麼是母親,什麼是教育,什麼是平凡能成就偉大!

她自己雖卑微,卻盡展莊嚴,舉目皓皓明月,垂首莽莽大地,她讓孩子們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,九位英才,是她給全中國留下的最寶貴財富。

向這位偉大的中國母親:王桂荃致敬!

丈夫去世已12年,三毛為何還想不開?(01/03/22)

12/30/21

德國湯若望傳教士編著的新曆法 (12/30/21)

中國的 "農曆"是明末清初時由德國傳教士編著的 ! ?

農曆新春就要來臨,是否知道中國現行農曆是外國傳教士編著的?

一直驚嘆於我國現行的農曆,覺得很精確。曾經的宣傳教育講的,這是中國幾千年來樸素的勞動人民在勞動耕作過程中,對地球運行、氣候變遷的 "經驗總結"。直到看了 CCTV10 的探索發現,才知道目前通行的農曆是一個叫 "湯若望" 的德國傳教士編著的,這才揭示了歷史的真面目。

湯若望在明朝崇禎年間來到中國傳揚天主教,他精通天文、地理、數學、醫學。當時中國的曆法已經暴露出諸多弊端,存在眾多偏差。而對於中國這樣的農耕帝國,一部準確的曆法對整個中國的生產和經濟影響巨大。

湯若望根據他的西方科學理論開始研究編制適合中國現行的曆法。因此他受到崇禎皇帝的最高禮遇,他是唯一一個能自由進出皇宮的外國人。

腐朽的製度不可避免的讓明朝走向了沒落和毀滅。而曆法的編製,在帝王眼裡都顯得格外重要。湯若望同樣受到李自成的禮遇。

這個德國人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目睹了中國朝代的更迭,而那時的西方還在研究中國的夏商周歷史。

後來大清帝國建立,多爾袞下令三天內北京城的非滿人都必須搬出,否則殺無赦。而湯若望冒死寫信給多爾袞,提到曆法編制的重要,由於自己身邊諸多的資料不能及時搬出北京城。多爾袞很欣賞這位傳教士,破例讓他待在北京城,並請他繼續編寫曆法。

期間由於他精通醫術,治好了孝莊皇后的病,所以他被請進朝廷做官,並和孝莊、順治建立非常好的關係。當時順治很小,多爾袞的野心不斷膨脹,湯若望還安慰順治說 : 多爾袞太過霸道,上天會懲罰他的。結果後來多爾袞從馬上落下摔傷,於是人們一直堅信這個德國人有知曉未來的能力。

湯若望完成了曆法的編著,大清王朝開始沿用新的曆法,即現在通行的農曆。

順治後來染上了天花,可是順治一直對傳位給哪位皇子猶豫不決,他臨終前請湯若望給他建議。湯若望是當時唯一一個能知道天花的破壞性影響的人,於是他從大清帝國的長遠考慮,建議一定立一個曾經出過天花的皇子接班,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康熙——玄燁。

湯若望在康熙當上皇帝時,已經是年近70的遲暮老人,他對於東方文明的熱愛以及懷揣傳播基督教義的思想,一直留在了古老的中國。他不求功名,不參與宮廷鬥爭,他的官級一直被提升到了一品。對於這樣的人生經歷可算非常輝煌了,可是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沒有絲毫的自豪感,而是對自己未能完成的使命的深深憂慮。

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,卻在康熙初年迎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。由於宮廷中利益團體的明爭暗鬥,他成為宮廷鬥爭的犧牲品。鰲拜等人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,慫恿一名自稱通曉天象的低級文官彈劾湯若望,並將湯若望打入大牢。在長達數月的審訊中,年邁的湯若望受盡了屈辱。

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"曆法案"。後來湯若望被判處凌遲。在判決極刑後的第三天,北京通縣竟然發生六級以上地震,建築毀壞,皇宮也部分倒塌並著火。民間議論紛紛,出於這樣的壓力,鰲拜才免除湯若望的死刑。

這位中風半身不能動彈的德國老人,請自己傳教弟子代筆書寫了自己長長的懺悔錄,他在自己的懺悔中離開了人世,再也沒能回到德國的故土…。

後來康熙掌握實權,宣布全國祭奠湯若望,並把他葬在了皇家陵園,葬在了著名的利瑪竇陵墓旁。

從此湯若望的新曆法開始被廣泛推行並一直沿用至今,這就是仍然指導著中國農業生產的"農曆"。